晶圆代工行业,是半导体产业链中重要的生产制造环节。根据TechInsights统计,2023-2028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24%。中国大陆晶圆代工行业起步相对较晚股票百倍杠杆交易平台,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国内芯片设计公司对中国大陆晶圆代工的需求逐年提升。
由国泰海通和华源证券联合保荐的武汉新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芯股份”)主要从事12英寸特色工艺晶圆代工,此次冲击科创板上市拟募集资金48.00亿元,投向“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生产线三期项目”和“特色技术迭代及研发配套项目”。
然而2023年以来,新芯股份持续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主营业务毛利率更是从2021年的33.56%下滑至2024年1-6月的19.62%,累计降低四成。而且,公司利润结构发生较大变化,2021年和2022年晶圆代工、自有品牌业务(NOR Flash产品)盈利占比较高,2023年和2024年超六成净利润却来源于向关联方收取的技术授权费。毛利率持续下滑、其他配套业务成为盈利支柱,这种略畸形的发展令人十分担忧。
此外,新芯股份研发费用投入力度长期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而补充高学历研发人员后人均薪酬降低的异常现象,更为其研发费用真实投入情况增添疑云。
撰稿/刘予鹿
编辑/刘铭泉
报告期毛利率下降四成,关联方贡献利润超六成
2021年至2023年,新芯股份录得营业收入31.38亿元、35.07亿元、38.14亿元,净利润6.39亿元、7.17亿元、3.94亿元。尽管营业收入逐年走高,但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5.05%,经营情况疑发生不利转变。
2024年1-9月,公司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1.46亿元、1.38亿元。年化处理后,2024全年营收约41.95亿元,净利润约1.84亿元,大概率将延续2023年增收不增利的状况。
与此同时,新芯股份的盈利能力正迅速恶化。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1-9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3.56%、37.83%、22.55%、19.62%,2024年1-9月较2021年已降低四成。
招股说明书显示,按业务类型划分,新芯股份主营业务包括晶圆代工、自有品牌业务(NOR Flash产品)及其他配套业务。其中,晶圆代工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高达七成左右,不过2023年该业务收入规模不仅未像前一年那般大幅增长,甚至些许退步,2021-2023年分别为18.54亿元、25.82亿元、25.46亿元(下图)。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2023年,晶圆代工业务毛利率的变化更是显著,由上一年的37.27%急剧下滑22.70个百分点,降至14.57%。
据悉,2022下半年开始,半导体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游消费电子需求下滑,行业景气度下降,对新芯股份的晶圆代工业务产生了直接的冲击。2024年,随着汽车电子、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增长,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却有增不减。2024年1-9月,新芯股份晶圆代工毛利率再度走低,仅剩11.34%。
另一主营业务——自有品牌业务(NOR Flash产品),凭借46.69%的高毛利率,2021年虽然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三成出头(33.60%),但毛利占比却接近五成(46.74%);然而2022年和2023年,却分别发生了销售收入缩水、毛利率大幅下滑的情况;2024年1-9月虽然毛利率回升至19.08%,但仍不及2021年一半,同时,该业务2024年1-9月销售占比和毛利占比分别为16.44%、15.99%,已不复昔年高光。
具体来看,报告期各年,自有品牌NOR Flash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为1.63元/颗、1.56元/颗、0.95元/颗、0.81元/颗,逐年下调,最近一期的数值仅为期初的一半。但是成本下降幅度却不大,从2021年的0.87元/颗到2024年1-9月的0.66元/颗,累计下降不到三成。
在问询函回复文件中,新芯股份也坦承,2023年和2024年1-9月,受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供需关系未能改善等因素影响,以及公司为了增强终端客户黏性,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在产品价格上给予客户一定优惠。
然而,在晶圆代工业务和自有品牌业务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双双呈现高收入、低毛利的背景下,“其他配套业务”作为非核心的补充业务,近两年对利润的贡献大幅升高,让人有几分摸不着头脑。
2021年和2022年,其他配套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不到5%,但是2023年大力突围录得收入6.35亿元,较2022年的1.44亿元高出4.9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更是提升到16.72%。
2023年,新芯股份主营业务收入较前一年增加4.61亿元,对比可见(下图),这部分几乎全由其他配套业务贡献。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毛利方面,其他配套业务2021年和2022年分别仅为5165.69万元、3395.08万元,2023年暴涨至3.76亿元(下图),是2022年的11倍,毛利占比也从此前的不到5%提高到43.88%。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2024年1-9月,其他配套业务依然十分亮眼,销售占比和毛利占比分别为13.46%、43.48%。
“其他”“配套”都意味着这类业务重要性较低,属于边角业务,但是最近两年收入、毛利率的双双走高,已然让“其他配套业务”成为最赚钱的业务!是否说明公司业务类型发生转变?
据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介绍,其他配套业务主要包括量产前研发流片、配套光掩模版定制、技术授权等。其中,技术授权收入最引人关注,2022年仅207.64万元,2023年直接翻了近137倍,为2.84亿元,2024年1-9月也实现了1.71亿元收入。
对比新芯股份整体30-40亿的收入规模而言,技术授权相关收入并不是较大数目,但是若考虑到对净利润的影响,该业务份量非同小可。
申报材料显示,2023年2.84亿元及2024 年1.71亿元的技术授权收入,均为新芯股份对代号为“二”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二”)确认的收入。双方是在2023 年 10 月签署的《技术授权协议》,约定新芯股份将用于制造CMOS图像传感器(CIS)的制造技术授权给公司二,公司二需分3次支付技术授权费总计5.7亿元。
10月签合同,年底前就确认了第一笔2.84亿元收入,不得不承认这类型业务实现收益非常高效,俗话说“挣钱快”。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新芯股份2023年和2024年确认的这两笔技术授权收入,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47亿元、1.49亿元(上图),经计算,净利润高达87%,毛利率高达99%。
而公司2023年和202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94亿元、1.84亿元(2024年已做年化处理),这两笔技术授权利润额占当年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62.83%、81.09%。可以说,技术授权业务已成为公司盈利多少的关键因素。
根据与公司二的合同,新芯股份第三笔技术授权收入1.14亿元将在2026 年确认,对应净利润为8550.00万元。
目前公司正在更新2024年9月后的经营情况,不过,鉴于技术授权业务对其盈利的重要性,若2025年该业务未产生较高收入,公司2025年净利润恐怕很难乐观。毕竟技术授权不是常规的实物商品买卖,而且动辄上亿,有这项需求和资金实力的客户恐怕并不多见。
格外需要关注到的是,公司二也并不是个寻常的客户,而是新芯股份关联方,在招股说明书第八节“公司治理与独立性”部分,新芯股份虽未披露公司二与其的关联关系,但是将双方合作纳入了关联交易。
在新芯股份2023年净利润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公司二的这份技术授权合作堪称雪中送炭,只是相关交易是否必要、公允?另外,双方到底是怎样的关联关系,新芯股份有必要进一步予以披露。
研发薪酬与研发人员学历倒挂,研发费用真实性有待商榷
期间费用,作为企业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新芯股份期间费用金额分别为3.83亿元、4.74亿元、3.99亿元和4.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19%、13.52%、10.45%和14.77%。
招股说明书显示,新芯股份各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19%、1.18%、1.11%、1.22%,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1.46%、1.35%、1.59%、1.74%(下图),新芯股份明显较低。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对此,新芯股份表示其销售费用率整体位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区间范围内。不过,那些销售费用率不高的企业,例如中芯国际,其品牌影响力、客户基础以及生产规模均处于行业前列,即便销售费用投入力度不高,也并不影响其市场份额和销售业绩,更何况这些头部企业的收入规模较为庞大,若是讨论实际销售费用金额,不会比新芯股份低。
新芯股份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吝啬投入销售费用,如何令人信服其未来在拓客能力和品牌塑造方面进一步提升呢?
从研发投入力度来看,2021年至2024年1-9月,新芯股份研发费用率分别为6.16%、6.65%、6.86%及7.88%,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 11.35%、10.14%、14.12%、14.40%。作为科创板拟上市公司,新芯股份6%-8%的研发费用率委实有些低。
《华财》注意到,2021-2023年,新芯股份研发人员总薪酬分别为 0.99亿元、1.29亿元、1.23亿元,2023年较2022年下降了591.87万元,但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是上升的,增加了27人。
上述同期,新芯股份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分别为42.58万元/年、45.05万元/年、39.28万元/年,2023年减少了5.77万元。
然而,较之2022年,公司2023年博士研究生增加7人、硕士研究生增加28人、本科生下降7人。考虑到研发人员薪酬与研发人员学历的正相关性,优化学历结构理应带来研发人员人均薪酬的上升,而非下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一异常现象不禁让人对新芯股份相关费用真实性产生疑问。
此外,新芯股份还存在少量研发人员同时参加非研发活动的情况。虽然公司表示,针对同时参与非研发活动的研发人员,按照研发工时占比是否超过 50%来认定是否为研发人员,不存在其他非全职研发人员的情况。但鉴于公司本就在研发人员和薪酬匹配上存有疑点股票百倍杠杆交易平台,如此灵活的用工方式,无疑加剧了外界对其研发费用真实性的疑虑。